疫情影响之下,3月份消费增速下降3.5%,是2020年8月以来首次负增长。
发改委近日表示,将推动出台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、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政策文件,努力稳定当前消费,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。地方上也密集出台促消费举措,北京、深圳、江苏等地发放消费券。
多位专家认为,4月消费增速或依旧承压,二季度消费总体修复可期。但疫情通过冲击就业收入、推高储蓄需求和加大偿债负担等渠道对消费产生的滞后间接冲击,将制约消费回升力度。
央地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
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.5%,比1-2月份大幅降低10.2个百分点,其中3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.4%,较1-2月份降低25.3个百分点
除了受去年同期基数偏高的影响外,疫情多方面对消费形成冲击是主要原因。3月份本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,波及全国大多数省份,居民外出购物、就餐减少,市场销售明显受阻。
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尽管受近期疫情影响,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,消费增长受到了一定抑制,但是消费恢复态势不会改变,消费“压舱石”作用仍会显现。一季度,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69.4%,仍然是三大需求中贡献最大的。
付凌晖认为,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得到控制,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,将促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。同时,积极推动扩大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,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,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,加快农村消费市场提质扩容,也都会有利于消费持续增长。
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9日表示,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,政策举措靠前发力、适度加力,并积极谋划更大力度的政策举措,强化政策协调联动,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。其中在消费方面,重点是推动出台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政策文件,努力稳定当前消费,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。落实好餐饮、零售、旅游、民航、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,鼓励地方加大帮扶力度,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
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,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和保障改善民生。会议明确,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。应对疫情影响,促进消费恢复发展。促进新型消费,扩大重点领域消费。鼓励汽车、家电等大宗消费,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,已实施限购的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。
地方上也开始密集发放消费券。北京市计划自2022年4月18日起至9月底向全市消费者发放总额超3亿元绿色节能消费券,覆盖约20种家电3C产品。深圳、武汉等地,均在近期面向消费者发放消费券,折算实际补贴力度在10%左右。此外,陕西、广西等地则按照商品销售价一定比例给予消费者补贴,补贴比例同样在10%左右。
国泰君安证券分析,消费券惠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食品、家电、汽车、餐饮、旅游、酒店等,在政策利好下,这些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有望迎来边际好转。
消费回暖可期
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稳增长的核心是稳消费,稳消费的关键是财政政策扩张,财政政策扩张的抓手是消费券,不必过于拘泥于传统的赤字率和债务率等僵化指标。扩大消费的主体显然是居民部门,居民部门也是和小微企业同等重要的市场主体,保市场主体理应包含居民。为此,应当真正重视并开始考虑以消费券和现金补贴的方式共同发力,纾困疫情受损民众、离退休老人、县域乡村消费者、多孩家庭和低收入群体。
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也认为,消费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预期正相关,在疫情防控压力骤然加大的情况下,应当及时研究对低收入居民大规模发放消费补贴的问题,越早实施越主动,规模要尽量大,可适当压缩投资预算。同时,继续扩大个人所得税退税力度,放宽公积金支取条件等措施,也可在短期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,提振消费信心。
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,二季度消费回暖可期。
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,4月份疫情没有得到显著缓解,其影响大概率延续至5月,4月社零大概率跌幅更深。目前,深圳、上海、北京、天津等多地政府出台纾困举措,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、复商复市。另外,疫后多地迎来新一轮的消费券发放,如深圳发放5亿元消费券,北京发放3亿元绿色节能消费券,对消费复苏有一定帮助,但参考20年武汉疫情的经验,消费复苏仍需一定耐心。
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,展望二季度,预计疫情终将得到控制、加上刺激政策加力和经济回升将共同支撑消费稳步回暖,但疫情通过冲击就业收入、推高储蓄需求和加大偿债负担等三大渠道,对消费产生的滞后间接冲击,将制约消费回升力度。
伍超明分析,受上海散发疫情蔓延,防控措施对人员和要素流动产生限制的影响,预计4月份国内线上线下消费恢复均仍面临一定阻力。但随着货币财政政策宽松继续加码,加上疫情终将逐渐得到控制,二季度国内经济有望边际回升,有利于消费稳步回暖。
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
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
文章作者
祝嫣然